济南铁路局

“新职工,进班组”系列之——我跟师傅学绝活

字号+作者: 来源: 2016-10-11 08:4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他根据师傅的教导,学每一条规章都要“三问”——这条规章能防止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把这条规章准确执行到位?出了问题怎样应急处置?“问”的学问通讯员 '...

  他根据师傅的教导,学每一条规章都要“三问”——这条规章能防止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把这条规章准确执行到位?出了问题怎样应急处置?

“问”的学问

通讯员 祖士华

去年8月份新入路的大学毕业生张国华,分到菏泽站调车组,拜18年安全无违章的老职工孙树磊为师,学习调车连结员。一年来,孙树磊言传身教,张国华不仅能够独立作业,还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生产骨干。

大家都知道,调车连结员就是在货运列车上爬上爬下,摘管拧闸排风,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冰,是车务系统典型的“苦、累、脏、险”的特殊工种,许多人都望而却步,不愿干。

但张国华干得挺带劲。师傅说,带徒弟,就是要培养好的作业习惯。师傅还找来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让他反复观看。这让他时刻保持着对安全的敬畏之心,不敢越雷池半步。平时就连穿越空线路也不敢用对讲机通话。“一站二看三通过”已经刻在他脑子里。

为了减少失误,张国华认真观察师傅在作业中的一举一动,一个手势、一个口语他都认真学习,反复琢磨。认真钻研业务技能,成了平时的最大爱好。他的衣兜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有疑问的调车作业问题,一有空闲,就问同事、请教师傅,别人也拿不准的,他就查阅资料,直到把每一个问题都搞清楚、弄明白他才罢休。

他根据师傅的教导总结出,学每一条规章都要“三问”——这条规章能防止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把这条规章准确执行到位?出了问题怎样应急处置?

他针对规章反复这样自问,被同事们称为“三问”学习法。凭借这一方法,在工作中他从没出现过任何问题,段和车站的违章违纪记录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调车工作中,“十、五、三”车距离识别是最难把握的问题,准确掌握调车推进距离是确保作业人员安全和确保车辆准确连接的关键。对此,张国华在休班期间跑到货场练习静观距和动观距,一练就是3个多小时,连续一个多月他呆在货场反复练习,最后识别距离误差仅在3米以内。

工作中他像师傅一样认真负责。一次,他到车站货场挂车时,发现有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赶过去查看,见几位装卸工在车内休息,如果现在将车挂走,不仅影响人身安全,还影响调车作业效率。他立即制止了。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一年来,张国华把《技规》《行规》和《事规》不知看了多少遍。在调车作业中,他已经成为一名能够单独作业的连结员,而且还是班组中的佼佼者。

师傅按时给他布置学习任务,按时检查学习工作情况,而且——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

走麦城后

通讯员 孟海新 刘永康 董鑫

两年前,22岁的张韫斌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了济南电务段,分到曲阜东高铁信号工区。工作之初,他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没有干不了的工作。他的师傅毕士京总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号工,必须要下大气力苦练硬功,不然的话,终会有被淘汰的那一天。”师傅的话让他很不服气。

一次,他跟师傅一同“天窗”作业时,发现有一组提速道岔的开程有11毫米偏差。为了证明自己能行,他主动请缨调整。谁知,半个小时过去了,最终也没能将开程调整好。师傅没有言语,仅用了8分钟,就将问题处理完毕。

几次走“麦城”,让小张有点泄气。师傅趁机点拨: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同时,师傅利用天窗、施工等各种时机手把手地传授技艺。还按时给他布置学习任务,按时检查学习工作情况,而且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师傅言传身教,小张学“乖”了,也肯扎扎实实地学习了。每次“天窗修”结束后,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面看书、查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身边的同事、老师请教。见习一年,笔记就记了七、八本。在他宿舍的床头上贴满了电路图纸,闲暇时、睡觉前他都会背图纸、电路。

2015年新入路大学生定岗考试中,张韫斌从1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5名的优异成绩。同年,在代表电务段参加路局的标准化作业技术比武中,获得了第3名的优异成绩。

现在,张韫斌已是炒米店信号工区副工长,而且是车间的业务大拿。一天夜间,正熟睡梦乡的张韫斌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一个激灵跳下地来。“6号道岔定位表示时有时无,快到行车室来。”电话中传来车站值班员急促的声音。他迅速跑到行车室,通过观察故障现象,迅速做出分析判断,用时不到20分钟,问题解决了。

他把师傅每次停车的距离、速度和列车牵引重量等数据都记录下来,并画成曲线图,反复对比分析

边学边悟

通讯员 王新军

京沪线上,满载货物的DH25008次列车接近张庄站。担当机车乘务任务的济南西机务段火车司机钱玉龙与车站联控完毕,把列车时速缓缓调到37公里,平稳通过进站信号机。制动减压,列车减速、停稳,距离出站信号机正好150米——

“漂亮!”一旁的师傅邢钢伸出了大拇指。这是发生在前不久,钱玉龙在值乘作业中的一个情景。

钱玉龙是入路刚满三年的年轻人。自他从济南西机务段济西运用一车间报到那天起,就发誓要驾驶着机车干出一番名堂。车队党支部书记看出小伙子是个好材料,特意安排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邢钢当他的师傅。钱玉龙整天围着老师邢钢转,师傅干什么他就学什么,而且必须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明白不罢休。

机车司机都知道,在站台端部,有一个机车位置停车标,机车头部停在这个位置,一般距离出站信号机正好150米。这是一个安全停车位置。货物列车长,有时差1米尾部进不来,多几米又存在冒出的隐患——因此,精确对标,是机车司机必练的绝活儿。

要熟练掌握这门绝活儿,对一名新职工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要准确掌握值乘区段范围内的线路坡道、信号设备等等。

为了练就这门绝活儿,钱玉龙成为在司机培训课上最认真听讲的一名学员,每次把笔记本记录得密密麻麻,晚上回到家再拿出来慢慢消化。火车制动距离不像汽车那样短,一列重5000多吨的货物列车,仅从速度30公里开始下闸,滑行距离就有200多米长。

为了尽快掌握技术,他把师傅邢钢每次停车的距离、速度和列车牵引重量等数据,都记录下来,并画成曲线图进行反复对比分析,他终于理解了:列车制动时尽量早减压、少减压,初次减压要掌握在50~70kpa范围内,感觉速度下降慢时,及时追加减压制动,这样才能让列车停得更准。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玉龙比别人少用了一年的时间,提前熟练掌握了列车对标停车这个绝活。

师傅言传身教,既授之“鱼”,更授之以“渔”——课本知识联系现场作业,重点问题反复记忆,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三年树人

通讯员 李少毅

27岁的钟德刚,是淄博工务段青州线路车间谭家坊工区线路班长,入路不到三年,便收获了一串佳绩:2015年在段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第二名,同年,在路局第六届工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第二名。
  现在,钟德刚已被破格晋升为线路高级工,并享受一年工人技师待遇。

三年前,钟德刚退伍后进入青州线路车间,面对各式各样的工具、各种型号的配件,一时不知所措。工长特意让技术水平突出的栾志刚当他的师傅。

在师傅指导下,钟德刚从最基本的铁路基础知识学起,遇到难懂的问题,就积极请教,别人一个月的学习量,他15天就能学完。就这样,3600多道专业题,3本专业指导书,他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系统学习一遍。

对这样勤奋好学的徒弟,师傅自然喜欢,将线路维修技巧与心得悉心传授,指点钟德刚工作时出现的问题,让这个年轻人在班组生产中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业务技术骨干。

利用轨检车图纸分析线路设备问题一直是困扰线路工的难题。为了充分掌握分析方法,准确找出线路结构病害,钟德刚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凡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请教师傅与工长。

日积月累,他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课本知识联系现场实际;重点问题反复记忆;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不懈努力,钟德刚成功解决了如何准确分析轨检车图纸的问题,这大大提高了线路维修效率,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班组的日常生产中,钟德刚无论何时何地口袋里都装着个小本子。有些同事不解,问他这是干啥用,他笑道:“好记性抵不过烂笔头,现场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了。”

他仔细观察师傅作业过程每一个动作,请教、记录、揣摩,下班后抱着作业指导书和应急故障处理手册苦读

心到手到

通讯员 吴华鹏 邵帅

王锐,27岁,青岛动车段青岛北动车所地勤机械师,表情憨厚、坚毅,身材高大、笔直,脱掉军装一年了,依然保持着军人姿态,不改本色。如今,他穿上铁路制服,入职一年,又多次荣登“动车先锋榜”。

其实,王锐在刚刚接触动车检修工作时,面对高科技的动车组和天书一样复杂的各类图纸、数据不知从何下手,感觉浑身是劲使不出来。

迷茫中,他遇到了工作生涯中的启蒙老师——青岛北动车所副所长张建录。在师傅的开导下,王锐沉下浮躁的心。看着师傅娴熟地排除故障,他下决心要向师傅一样练就一身本事。

“高度检电合一的动车组,检修过程复杂、枯燥,我们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师傅谆谆教导着。

客服设施的整修、故障的判断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细心,一点蛛丝马迹都会对精准判断故障源有很大帮助。王锐一点点学习,认真观察师傅检修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娴熟动作,不停地请教、记录,再仔细揣摩。下班后就抱着作业指导书和应急故障处理手册等苦读,书上写满了各种批注,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功夫不负有心人。

很快,他掌握了CRH380B、CRH380BL 、CRH5A动车组列车检修要领与技巧。

在师傅的帮助下,王锐的检修技术逐渐成熟,很快在班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作为党员和年轻的技术骨干,他被动车所抽调到疑难故障处理小分队,对疑难故障进行专项整治。

暑运期间,随着开行动车组逐渐增多,地勤检修的工作量也随之剧增,王锐所在的作业小组每个班最少要检修3组动车,常常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9点多,不停地穿梭于动车库,每天要走10多公里的路,身上的工作服也经常是湿了干、干了又湿。

凭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大兵”王锐在新岗位上书写了漂亮的一页——

他只用一年的时间,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动车检修机械师,师承师傅对工作细心、耐心、严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今的他,不管面对大机器,还是小零件,检修起故障来总能得心应手,很有“青出于蓝”的味道

后生可畏

通讯员 李艺

刘路,济南车辆段济南设备车间职工。1991年出生,入路只有三年,在师傅的培养下,很快成熟起来,在青工比武中次次名列前茅,还攻破了不少生产难题。

两年前,刘路被分配到济南设备车间。因大学所学专业与实际操作有很大差距,他面对着不同的机器,不同的配件,一度犯难。车间党总支书记刘存与他沟通后,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位业务技术能力突出的师傅鲁健。

有了师傅,刘路学习业务有了劲头。他从最基本的维修电工理论学起,遇到难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鲁师傅毫无保留,将维修设备的窍门与绝活悉心传授,及时纠正他工作时出现的问题,让这个“90后”在班组生产中快速成长起来。

修复104试验台电路板一直是班组生产难题。每次坏了都要再购买一块新的板子,不仅成本支出极大,还要耽误时间。刘路毛遂自荐,接下了这项攻关任务。没有相关的配件和数据资料,厂家也没留过维修的备品和详细图纸。

刘路没有知难而退,“我年轻,正好是个学习机会。再说,还有师傅支持呢。”刘路擦擦汗水,再次与师傅投入攻关——将故障的电路板拆卸下来,用万用表测量原件参数……

他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可能出现的故障点,再选取跟周边相同参数的国产原件来进行更换。经过反复的试验,最终成功修复了发生故障的104试验台电路板。

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后生可畏。如今的刘路,不管是面对大机器,还是小零件,是常见问题,还是疑难杂症,检修起故障来总能得心应手,连老职工们遇到难题,也要“请教”他一番哩。

1.晨星资讯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晨星资讯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晨星资讯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晨星资讯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晨星资讯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