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铁路局

变“化”济西

字号+作者:机车百趟安全正点竞赛 来源: 2019-07-26 08:5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李中国 张勇蹲点济西,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发生的变化,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或纳入规划中的变化——但济西之变,“有变有不变”,变出的是愈加贴近民心'...

  本报记者 李中国 张勇

蹲点济西,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发生的变化,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或纳入规划中的变化——但济西之变,“有变有不变”,变出的是愈加贴近民心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不渝初心;变出的是智能智慧的生产劳动方式,不变的是安全为天、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变“化”济西,变出的是“不可同年而语”的效率效益,是思想引领、与时俱进、汇智聚力的济铁文化,“化”生的是最帅精气神和最美生产力。济西变了,济西的“根”与“魂”没变

引 言
  这是一片奋进热土。1983年7月1日,这里鸣笛动轮。从初期的“济西大枢纽”日均办理货车解体、编组、中转6800余辆,到今天位列“全国路网性特等编组站”,日最高办理22125辆;从这里出发的机车,1984年总走行786万公里,总牵重185亿吨公里,到2018年,分别为4380万公里和995亿吨公里……
  这是一处创新职场。6片车场、4个行车指挥区域、155条股道、556架信号机、568组道岔,由“1”个CIPS行车平台集中控制;集团公司调度和车、机、辆分散系统共融共享,导向“站区一家人、管理一体化、运输一盘棋”。“上级看得细,车站看得远”“数据多跑路,职工少跑腿”,列检人员“满场子找车”,车站调度“铅笔尺子加橡皮”的作业场景已化入历史……
  这是一座美好家园。从初创时起“为解决职工生产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精神需求”,配套交通生活车、公寓、茶炉、食堂、浴池、卫生所、室内厕所、阅览室等基本设施;到今天各级组织坚守初心使命,“企业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职工共享”,一脉承传,迎来巨变。环境美、劳动美、生活美,美美与共,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长……
  这是一方文化绿地。1983年起,济南局每年发出的安全生产“1号文件”,在这里夯实为“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上标准岗,干标准活,说标准话,交标准班”,已嵌入一代代济西人的生命基因。尤其2013年以来,济西人的安全理念和责任体系融入集团公司党委安全文化建设总体部署,紧密结合站段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发生的规律性“问题”,贯彻、落实、传承、细化得愈发具体明确……
  这里,旧时叫“位里庄”,现在叫“济西站区”。由济西站、济西机务段、济西车辆段,及工电、通信、房建等驻在、关联单位组成。
  京沪、胶济干线和邯济铁路在这里交汇。铁龙聚首,物流八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群先行者、拓荒牛入驻这片无人荒野,铿锵耕耘,播洒汗水,细绘蓝图,共建家园,搭起海陆枢纽,点亮路网明珠。近年来,济西人按照集团公司党委部署,以科技驱动、管理创新、文化厚植等现代国铁企业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环境改造和职场建设,让这里“化”生巨变。
  2019年6至7月,时值济西开站动轮36年,站区文化建设“家园蝶变”第4年,农历己亥夏至后、小暑前,记者一行到此“蹲点儿”,与读者分享看见的、听来的、想到的济西好故事、新变化、真感受。

从36年前把解决职工群众吃、住、行问题与站区生产建设同步植入,到如今“生产生活一体化”“后劲驱动前劲跑”——虽然“饭勺子”发生了巨变,但始终不渝的是为民初心

“饭勺子”里看生产力

“抓住职工的心,暖好职工的胃。”“把职工群众上班吃饭等问题切实解决好了,干起活来心不慌、腿不软、手不抖、底气足,是‘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站区我打造’的前提。”采访济西站现任站长王万生2个多小时,这几句话的意思,他重复了3遍。
  怎么落实的?职工满意么?记者随后与上行运转车间丙班尾部班组长侯入林约了个休班时间,专门对“吃”,来了一番畅聊。
  这位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2014年8月入路,今年29岁的单身职工,带领的班组有21个人。一个白班12小时要完成列车编组1800辆,一个夜班约13小时要完成编组2000辆。“接班后,马上进入场区按计划‘动轮’,几乎是连续作业,其间只有一些零星间休时间。”
  “这么紧张,怎么吃饭?”这个问题一提出,入林脸上露出了居家才有的那种笑容。他拿过手机边操作边解说,车站食堂在“济西家园”公众号上设有微信订餐功能。“想吃什么,提前订,按时送。”
  手机显示,6月22日白班的午餐,前一天晚上21点就预订了:小白菜豆腐炖肉+排骨,主食米饭。“每餐都会在正常菜品外,轮换着‘+’一大块酱排骨、一条整鱼、一个鸡腿,以及大虾等等。他们班组有位同事吃清真,这天订的是“西红柿炒山药+鲅鱼”。一律4元。
  夜餐,是免费集体统一配送,不需要个人预订。23日夜班,对那位吃清真的同事,车站食堂则专门送上“黄瓜木耳炒鸡蛋”。
  “每顿饭不仅营养均衡,也讲究色香味,一看就来食欲,都是既可口,又扛时候儿的‘硬’菜。”看得出来,入林他们吃得满意。
  同一站区的济西机务段,为了解决“好”职工群众对吃的美好需求,用技术攻关精神研究工作餐问题,成立了“QC攻关小组”,确立“平衡营养、控盐限油、色香味形”等课题,研制出60个饭菜品种的“作业指导书”。并每天将饭菜照片上传微信群,让职工品尝后再点评。“吃得怎么样,职工说了算!”虽说“众口难调”,但现在满意度已达95%以上。
  近年来,集团公司党委全面推进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行动计划,促进济西“高品质站区文化建设”集中解决“好”职工群众吃的问题、穿的问题、住的问题、学的问题等,在切身、具体、精准、入微上下功夫。
  记者一家家走,一样样看:集洗涤、熨烫、烘干、缝补于一体的工装洁净室;集心理、生理、运动、休闲、精神健康于一体的健康屋和云健康平台;宾馆化+家庭化+“吧文化”的职工间休室、单身宿舍、大车驿站……职工群众受尊重、被关爱、有尊严的场景处处呈现。
  “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是各级组织的初心所在,从济西建设之初就开始了。”回忆起36年前的往事,1983年7月1日那天调入济西机务段的集团公司退休干部刘延林说,“但当年条件所限,公寓、澡堂等设施条件远不能和今天相比。饭菜品种也少,早餐是馒头咸菜加大米稀饭或杂面粥,油条隔几天炸一次。”
  “现在,日新日高的生活条件,让职工群众有了强烈的获得感。”用侯入林的话说,“尤其他们这些异地来的大学生,对济西很快有了认同与归属——传递到岗位上,就像对自己的家一样守土尽责。”7月7日小暑这天,侯入林带领的班组实现了2660天的安全成绩。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济西这块绿地与热土上催生的“集体文化人格”,基本、深沉、持久地融入了“永恒主题”

比金子贵重的理念

1983年1月1日,济南局和局党委第一次以“1号文件”形式发出《关于加强安全工作的决定》。此后每年均以“1号文件”部署当年安全工作。正值站区建设伊始,“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安全不稳,路无宁日;安全砸锅,诸荣俱损”等理念,就植入济西这块处女地。
  和济西“老人”交谈,一些历年流传下来的安全警语还记忆犹新:“春有春之歌,秋有秋之歌,安全生产是四季歌”“要想富,灭事故”“宁可错停,不可盲行”“撂闸不犹豫,停车要果断”……这些,有的是职工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原生态形成,有的,是师傅对徒弟耳提面命的“血的教训”。
  2013年以来,济西人的安全理念和责任体系围绕、融入集团公司党委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总体部署,紧密结合站段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发生的规律性问题,贯彻、落实、传承、细化得愈发具体明确——
  “我的岗位我负责”“我该负什么责,该怎样负责,负不好责怎么办”“让标准成为习惯”“同样问题不能重复发生,严重问题不能长期存在”“小考核是为了避免大考核”“干部不掉队,职工不受大的处理和伤害”“必须跑在问题发生的前头”……
  “科学的理念和好的习惯,比金子还贵重。”济西人有此共识。
  今年9月14日将年满55周岁——身为特殊工种“火车司机”的张祥鱼就要退休了。他1983年入路的时候,正是济西机务段成立那年。他的全部职业生涯就是在这个段跑了36年的车。1992年3月起,济南局以“围绕中心,条件过硬,量化较真,公平竞争,机遇均等”为初衷,附以具体、严格的“四无”量化考核,在全体机车乘务员中开展“百安赛”(机车百趟安全正点竞赛)。在这场至今年6月30日已持续了27年零3个月的安全长跑中,张祥鱼的“四无”成绩一直没有中断,被确认实现“百安赛”4837趟,全段排名第四。2013年获评山东省劳动模范,次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记者问他,这么多年不出事、不懈怠、不停滞的秘诀是什么?这位看上去很腼腆的汉子,正了正身子,说出三个答案:
  一个是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严密的设备技术保障和监督监控;一个是自己“把每一趟当成第一趟”,就会越跑越谨慎。不然,27年早跑疲沓了。一旦疲沓、懈怠,“跑的趟数越多,离发生事故就越近。”
  再一个,就是针对近几年牵引任务越来越繁重,安全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段上年年围绕“严管厚爱”,给干部职工算八本账——票子账、面子账、位子账、家庭账、健康账、心情账、自由账、发展账。这八本账一本本算清楚了,就跑出了责任心、跑出了后劲儿。
  “张大车”说的这三点,对应的恰是文化的修养、自觉与约束。当然,贯穿其中的“严管厚爱”,深含的是最大的“善良”。
  记者查阅济西机务段2013年以来连续7年的工作报告,发现:以“八本账”为内容的“算账对比大教育”和以凝聚“责任心是安全之魂,标准化是安全之本”理念的“六个为什么大讨论”,已经开展到第七年;2013年提出“平安、和谐、美丽西机”建设,2014年又增加一个“智慧”的“四个西机”,已经完整、持续抓了6年。只有“深化,再深化,持续深化,更加实化”,没有“变化”。
  “各车间、总支、干部、职工潜移默化地把这些理念当成了工作方法。”张祥鱼所在的运用二车间党总支书记徐冠嵩说,“让职工群众感受规定的连续性、文化的持久性,以文化人,形成恒久的发展动力。”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向职工传递和被职工群众接受的程度。”时任济西机务段段长王惠林说,“这些从职工中来,从实践中来,针对形势任务来,注入了现代管理思想后又回到职工中去的理念,能够生成文化的驱动力。一代接着一代干,是对历史负责。”
  张祥鱼数十年如一日的“让标准养成习惯”,以及“好习惯”养成的“标准”,也被徐安良、梁恩光等二三十位高徒传承着:
  ——师傅开车,从来“手不离柄”,好像“闸把子”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便于瞬间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条件反射似地同步做出反应。这比“撒把”后再去握手柄快一二秒,应急时能“跑到问题发生的前面”。
  ——过去没有视频音频监控的时候,师傅一个人也要自言自语呼唤应答,防止作业漏项。“有人添乘和没人添乘一个样、白天和夜晚一个样、两人值乘和单人操纵一个样”,这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从“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到“站区一家人、管理一体化、运输一盘棋”,智能智慧对生产劳动方式带来的创新,不仅量质并促,也使“过去让人头疼的问题、顽症从源头上自然消解”

“一体化”的创新驱动

2013年9月6日开始担任济西站调度车间一场信号楼值班员的王军,当时所在的“岗位”地点离车间很远。上班要先到车间,然后骑上车间配备的电动车到一场信号楼,大约走15到20分钟;下班后再骑电动车先回车间。来回穿越编组场,不仅存在人身安全隐患,交接班时间也被路程占用太多,难以从容、细致掌握接班前后的生产情况。
  2017年以来,他经历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铁路枢纽管理的“济西蝶变”——
  2017年1月9日,车站在集团公司主导下,历经2年建成CIPS(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投入运用,实现编组站决策、优化、管理、调度、控制于一体。先是1个调度楼和4个信号楼“五楼合一”。2018年11月26日,又“吸收”2个尾部作业楼——原来7个各自独立的“孤岛”,集中到一起办公。王军他们从车间出来3分钟就能到岗。
  当然,这一集结号吹响的内容远不止这些,更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国铁企业劳动管理和作业方式的“颠覆式创新”——
  车站按照作业集中、流程再造、管控高效原则,整合出安全管控中心、运输质量分析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货检监控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和施工管控中心。作业区域由分散变集中、作业组织由复杂变简单、现场控制由人控变机控、风险判定由滞后变超前。车站管理整体效能、劳动效率和应急处置效率大幅度提升,“智能济西”雏形初现。
  王军说,他和同事们的工作质效直线提升。系统开通第8天,车站办理列车辆数创出历史纪录,达22125辆。当年有13天超过20000辆。
  “CIPS”不仅像“集结号”,更如“裂变核”,持续引发一系列变革。2018年,车站依托“CIPS”顺利开发运用“国铁检修车辅助管理系统”——车辆定检信息实时“可视化”显示在列车预确报信息中,车站调度人员随时在列车未进站之前查看定检到期车辆信息,着手计划扣车,列检人员不再“满场子找车”;顺利开发运用“局站一体化系统”——打通车站、调度所、车辆、机务之间的壁垒与梗阻,实现调度指挥信息“你知我知大家都知”“你用我用大家都用”“有事早知道,有活早沟通”;顺利开发“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研判和生成“1小时安全风险关键”,通过实时盯控,超前阻断安全风险。监控干部也由过去“满场子”找问题,变成根据预警提示“有的放矢”,成了如影随形的安全“保护神”。
  致力“智慧西机”建设的济西机务段,也将机车音视频系统、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以及段区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整合,配备大功率车载数据专家处理系统,建立起数据中心,对段主要工种作业安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24小时可视化监控,对机车质量状况实时分析,实现全覆盖。
  这个段济西运二车间通过大数据排查,发现过去一年发生数起“过分相不标”特别严重违章。现在能够精准排查出问题发生的关键点、关键人,相应制定操纵提示卡,开展针对性培训,杜绝了此类违章现象。

“职工走到哪里,路就铺到哪里”,“一草一木我呵护”连着“一招一式我标准”,“园林里的生产车间”能焕发“劳动美”的自豪……高品质职场环境是生产生活“内实”和“外美”的融合与延展

文化一定要扎根现场

3平方公里的济西地区,列车编组、机车供应、车辆维修齐聚一地,可以“想象”出是一片铁流滚动的热土。但走进它,就会发现它是一片相互连通、曲径通幽,建设在“园林里的现代职场”。绿化程度最高的济西车辆段区,借助毗邻济西湿地的优势,植被面积已从2012年前的不足10%,增长到32%。
  正是夏至到小暑间,段里几位下班后从浴室出来的新入路大学生三三两两地用微信里的“识花君”拍照识夏花。宽阔的林荫道上传来阵阵鸟鸣声。段党委书记陈克利告诉记者,灰琼鸟、蜡嘴鸟、布谷鸟、斑鸠等四五种鸟儿,已成为济西车辆段的新“住户”。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高延鹏,不好意思地说起他2017年8月1日来这里报到的一桩羞赧事儿:来之前,父母担心,因为铁路上检修货车的地方,印象是“苦脏累险”,非要一块来看看。及至见到这里鸟语花香,树繁叶茂,“车间建在花园里”,才放心回去。
  “段上新入职的大学生喜欢把拍到的美图靓景秀到亲友圈、校友圈,既是给家人报平安,也‘有图有真相’地吸引学弟学妹们毕业后来当同事。”新媒体工作室的编辑员魏星对记者说,“还有,过去车间的年轻人谈朋友,最怕到单位来,现在,已经喜欢带朋友到段区遛弯了。”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高延鹏说。
  不少职工与记者交谈,说到单位的事儿,都是“咱段上”“咱们段”如何如何,一个“咱”字,透露出满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走进矗立在这片园林里的济南检修车库——这一长208米、宽95米,近2万平方米的检修库,作为济西车辆段职场建设的核心部分,彰显出现代工业作业场所多工种集中作战的“高大上”气派:
  过去因每天装卸大配件砸得坑坑洼洼的水泥地面,已改为铸铁和水磨石结合铺设;转向架检修工序也由原来效率低下、污染严重、占地过多的地面环线式检修线,改造为悬挂式环行线;每天与火花和热焰打交道的熔接工,每个工位都安装了烟雾除尘装置。满场作业职工一改浑身油污、粉尘仆仆形象,人人一身“水洗蓝”,精气神十足。
  环境一变天地“宽”——车库内原来的18个修车台位,改造后增至30个;环境激发生产力——2013年改造前,这里日出段修车24辆,现在为54辆,生产效率是原来的210%。
  当然,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算得出的效率,一刻也离不开“幕后”的心脏——“1+9+N”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支持:1个“智慧西辆”集中平台,集纳安全管控、调度指挥、检修生产等9大业务模块;安全信息分析、典型故障管理、调度应急指挥等N个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济西站区文化建设牵头单位的济西站站长王万生说,优美优雅的外部环境,是生产生活一体化内实向外美的延展。文化建设一定要紧紧依附生产劳动,成为有用有效的保障力才是根本。他领着记者看了站区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9000平方米的透水彩砖路。
  原来,济西枢纽调车、货检、列检等多工种作业、行走的“场所”,都在线路之间,一名职工每个班要在两条线路间走行1万多步。但脚下没有路,全是石砟,不仅硌脚,而且夜间或下雨,深一脚、浅一脚,易滑倒绊倒摔伤,“逼”着个别职工从道心枕木上“铤而走险”。
  为彻底解决这一史上难题,站区在集团公司支持下,多方协调,实施“职工走到哪里,路就铺到哪里”的造福工程。2017年以来,已铺出宽度1米左右,计9000平方米的透水彩砖路,并从根本上解决了破损地沟盖板“坑”人问题。“现在,作业人员走在彩砖路上,如同公园散步。”济西上行车间党支部书记李波说。
  记者看到,济西编组场的精华部分“峰顶平台”,也建得和客运月台一样平稳、漂亮,并安装了风雨棚,下落了转辙机,矮型照明设备更适宜作业与行走。这些,不仅让人感受到舒适、优雅,最重要的是减少了不良气候等对现场作业的影响,从源头上消除隐患。“让站区文化建设变成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的硬实力。”王站长说。

“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文明的生活,是标准作业的基础”“以文化人不是让人难以接受,而是让人乐于接受”……文“化”的力量,如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和风细雨

“化”生群体的力量

蹲点济西,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发生的变化,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或纳入规划中的变化;干部职工都能讲一两个文化催生变化的故事,或对变化的感受,或对变化的期望。这些变化,凝聚和释放着文“化”的力量,如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和风细雨,从外向内感动,由内而外涌动,相互之间促动,也触动我们对职场、环境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厚植是企业发展的恒久动力。尤其当前,面临改革的事情多、挑战大、任务重,干部职工承担得多、贡献得多,“越是这种形势与要求,越需要文化支撑来凝聚力量。”济西机务段2014年机车牵引总重完成855.3亿吨公里,机车总走行3943万公里;2018年分别增至995.33亿吨公里和4380万公里。这一增速,恰与方兴未艾的文化建设同步。
  ——文化融入须靠紧贴实生产生活本质。“职工作业走到哪里,路就铺到哪里”,是关心关爱文化和从源头上消除隐患、痼疾的安全文化之共同课题。设置机车乘务员专用停车场,“让大车出了家门免除停车的烦恼”,才对得上“不让乘务员把压力带上车、不让乘务员把顾虑带上线、不让乘务员把包袱带回家”的文化建设思路。
  ——文化建设离不开职工群众自我发力。“牵头单位统筹,驻在单位主导,关联单位跟进”的站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职工自觉参与,“让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改变人,用文化促进自觉”。济西站综合维修组6名职工每人3双鞋,除了脚上穿的,过去24只鞋随意扔在地上。班组长孙凯设计了两组隐型抽拉式活动鞋架,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带动班组实现所有物品定置管理。文明生活的基础是作业标准的基础。
  ——文化之化旨在优化和发展生产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共享,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大面积消除安全隐患;管理创新带来精准化、精细化成果,减少无效劳动,提升作业品质,释放效率效益空间,是文化“化”入成果的更实更美标注。济西站区各单位间、部门间、工种间从结合部着眼、入手,加强联劳协作,完善联劳考核和达标提效考核,去年以来不合理“空峰”时间日均压缩41分钟,峰尾调车机非生产时间日均压缩50分钟。济西站将信号楼四大班改为四小班,解决了夜班连续当班时间过长问题,诸多隐患因素从源头上自然消解。

奋进热土,创新职场,美好家园,文化绿地。
  思想引领,汇智聚力,融入融合,共建共享。
  基本、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在这里不断汇聚共同价值,涵养集体人格,创造更美环境,创新生产生活。有着“能吃苦、善协作、顾大局”的原生品质,不断凝聚“厚德敬业,实干先行”济铁精神,持续深化“转观念、讲担当、强基础、增效益”工作主线——36年风雨无悔、在新时代追梦前行的济西人,正在这片蓬勃绿地上更体面地劳动,更快乐地工作,更标准地作业,更规范地管理,更有品质地生活……
   摄影/李明亮 栏图设计/申佳
  


  

1.晨星资讯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晨星资讯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晨星资讯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晨星资讯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晨星资讯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