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二局

睁开眼睛,才能看见

字号+作者: 来源: 2020-03-19 10:03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历添新岁,律回春曦。2020年,伴着“读书丰底蕴,清气溢人心”的口号,读书计划加入了中铁十二局铝模厂人才培养计划当中。记得这个计划开始实施当天,我在家中的'...

历添新岁,律回春曦。2020年,伴着“读书丰底蕴,清气溢人心”的口号,读书计划加入了中铁十二局铝模厂人才培养计划当中。

记得这个计划开始实施当天,我在家中的书架前站了好久,阳光透过窗子斜打在书架上,每抽出一本书,都会有许多细碎的颗粒在空气中弥漫,还能闻到淡淡的尘土的味道。沾了水的抹布摆在手边,一边轻咳着一边把书抽出来,拿抹布将上面的灰尘细细擦净。总说工作繁忙、生活芜杂,可自己也知道这些借口很难站住脚,只是那个嗜书如命的人不在了。看到想看的书,可随之而来,它的命运也只是插进了书架的队列中而已。

《看见》是柴静的个人传记,之前在中央台陆陆续续看过她采访的很多专题报道,杨永信网瘾治疗案、戒毒所卖淫案、非典阻击战……“穹顶之下”后,她彻底驻入了我的心中,这本书也是在我看完雾霾纪录片之后买下的。惭愧,很多年一直还没有拜读,也是借这个机会,把这本书好好地翻了翻。

该书是柴静采访录的集子。书中,柴静没有选取她这些年记者生涯的重大事件来写,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柴静写得好,不是舞文弄墨的那种好,而是那种文字细密、踏踏实实的好。有高度,也有厚度。

《看见》当中,有一篇是写“药家鑫案件”的。事件发生在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当时网络热议不断,皆是对药家鑫本人的恶评。记得当时,高晓松也发文说:“这样的人,就算出了社会,也会被人撞死”。那时候,我家刚买了电脑,顺理成章就成了众多对他口诛笔伐当中的一员,直到我读到《看见》当中,柴静对药家鑫父母的采访。

军人出身的父亲对药家鑫从小就特别严格冷酷,父亲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就惩罚药家鑫,不听他辩解,不问他所求。书中写到,药家鑫高中时出入网吧,他的父亲就将他关在了地下室。那个地下室很小、没有窗,水泥的地面与泛黄的墙;一个转身不是撞到桌子就是撞到床。而药家鑫除了上学,吃饭睡觉都在那个地下室当中。那段时光,在药家鑫极短的生命中极为漫长。家庭严肃压抑的环境导致了药家鑫特别害怕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敢告诉父母,而这也就酿成了药家鑫将人撞到后连刺数刀的事件发生。

在我读完这个章节的内容之后,我特地在网上看了柴静关于这个案件的专题报道,“药家鑫用这双弹钢琴的手刺死了张妙,他的未来也从此熄灭”,这是她在报道最后所总结的一句话。作为案件的关注者,我并不觉的柴静的报道是在为杀人犯开脱,只是加深了我对整个事件的思考。

快餐时代,每个人在享受这个社会带来的优势时,那么这个社会的弊病也是每个人都需要背负的。盛世浮华、狂妄骄躁,对任何事情的是非对错,一念之间便下了判断,然后以笔为剑,指点江山。《看见》,让我意识到,要想思考,就要沉下来,从蒙昧中把眼睛睁开。

书中她的好多故事、好多感悟都让我受益良多:“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一书看罢,我开始思考读书计划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不是专业学习计划、不是创新培养计划,没有范围限定、没有内容限定,而仅仅是读书。南宋朱熹老先生参得透,“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意思是学习的方法,必定是先探究事理,而探究事理的关键,就是读书。

1.晨星资讯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晨星资讯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晨星资讯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晨星资讯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晨星资讯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