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二局

拔节生长,书写雄安速度与质量

字号+作者:完 来源: 2021-01-18 21:5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2020年12月27日10时18分,首趟复兴号高速动车组C2702次列车从雄安站发出,驶向首都北京。10时38分,C2701次高铁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开往“未来之城”雄安新区'...

2020年12月27日10时18分,首趟复兴号高速动车组C2702次列车从雄安站发出,驶向首都北京。10时38分,C2701次高铁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开往“未来之城”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3年多来,从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到高标准推进,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雏形初显。作为雄安新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如何守初心、践使命,发挥中央建筑企业专项施工优势,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站建设是历史命题、时代之问。

中铁十二局建设者以匠心实干的文化底蕴,做优顶层设计,创新施工管理,优化方案设计,推动技术创新,仅用两年时间,一座总建筑面积47.52万平方米的高标准、超大体量现代化车站拔地而起,成为雄安新区打卡地标性建筑,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高铁建造技术的中国速度、雄安质量。

高起点规划“荷叶露珠”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强调,要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借鉴国际经验,高标准编制新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组织国内一流规划人才进行城市设计,规划好再开工建设,决不留历史遗憾。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雄安站的设计工作早在2018年3月就已经启动,设计者们着力推动系列规划编制、站房设计、打造一流乘车服务环境、实现站城高度融合等方面工作。

历时9个月的反复论证与协调,一座集高铁+城际+地铁+小运量轨道+新型绿色交通以及枢纽货运+配套服务+活动中心等复合功能于一体,兼具“交通一体化发展理念”“站城一体布局”“多种新型绿色交通接驳方式”“路地合作新模式”等众多创新点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思路和建设轮廓在雄安新区宏伟的规划蓝图上徐徐浮现。

从空中俯瞰雄安站,采用蓝色渐变色的椭圆形屋盖轮廓犹如清泉源头,似一瓣青莲上的露珠;平整的建筑屋顶在中部高架候车厅处向上抬起,边缘向内层层收进,如同微风荡漾时湖泊中泛起的层层涟漪。雄安站毗邻白洋淀,在设计时采取了荷叶露珠状的设计,寓意“清泉源头,风吹涟漪”,力求与雄安新区的水文化相契合。

高效能助推“拔节生长”

2018年12月1日,雄安站正式开工建设。

“接到参建雄安站的通知后,是满心欢喜,了解站房概况后,难免心急如焚。”雄安站房项目负责人曹太然介绍,站房总建筑面积47.52万平方米,建设规模相当于重庆西站的两倍,但施工工期只有其三分之二,如何高质量快速推进站房建设,是曹太然团队需要落地的首要难题。

项目总技术负责人张昆回忆道:拿到建设单位给出的指导性施组后,项目部立即召集主要技术骨干熟悉细化图纸,开展实施性施组编制工作。“优化施工方案是施工提速的有效保障,站房关门工期已定,只有倒排工期,进行分项工程施工工序细分,计算细化工程量,从而实现人员、机械设备及物质材料供应和运输通道布置等资源要素与施工需求的精准匹配。”

从基础施工到主体施工再到二次结构,项目部对每个分项工程都采用类似算法进行资源要素配备。张昆说:“这是一项庞大且精细的算术过程,要求每一项计算都要尽可能精确,才能找到施工进度质量管控和成本控制的平衡点。在方案实施中,现场技术人员还需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站内的主体施工紧张有序,站外的样板试验同步展开。曹太然介绍,为加快施工速度,项目部开辟主体施工和样板施工两个“战场”,“清水混凝土的样板试验及站房内部装修中各个分项样板工程也都已经提前在样板施工现场开展。”

在施工管理模式上,该项目部下设3个分部,划分为5个工区同步作业,张昆表示:“传统管理模式在规模较大的项目上并不是最佳选择,而划小施工单元,进行网格化分区管理可以实现高效能精细化管理,提升施工效率,已在多个项目得到印证。”

2018年12月24日首桩开钻,9个月完成正负零层结构,1年主体承轨层如期封顶。经过20余次施工模拟分析,仅7个小时就成功完成了首榀屋盖梁吊装作业,43天完成了4.1万吨钢结构及跨度450米、覆盖面积12万平方米的屋盖钢结构施工,万余名建设者合力攻坚,雄安站建设“拔节生长”。

高标准创造“雄安质量”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会议提出,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曹太然说:“雄安站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将其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高铁精品工程、智能客站示范性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作为国内首个大规模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的高铁站,一次浇筑成型,结构挺拔俊美。“尽管我们在重庆西站建设中已经对清水混凝土施工有过研究,但受制于地材源地和站房设计及承担角色不同,可用成果甚少。”张昆介绍,雄安站清水混凝土“开花状”立柱曲线优美,横竖都是弧度,在截面尺寸上是重庆西站的数倍之多,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站房主要受力结构,且后续不再进行外部装饰装修。

“站房投入使用后,这些混凝土立柱将直面旅客,如何使其呈现给旅客最美观的‘面孔’,是对我们施工能力的严峻考验。”曹太然说。项目部专门成立了清水混凝土工作室,将清水混凝土配合比调制工作提前5个月开展,在场外先后做试验80余次,在不断摸索中调整各项参数,最终做出的混凝土立柱气泡、颜色、表面观感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具体施工中,建设者优化振捣工艺,通过加密振捣棒,减少气泡,同时分派专人盯控整个浇筑过程,保证浇筑质量。

“通过做样板工程可以发现在设计或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和设计院沟通解决,改进改善施工质量,指导后期大面积快速施工。”张昆介绍,针对雄安站重点分项工程,项目部坚持样板引路,先后进行了60余次样板施工。站房装饰装修作业中,在材料选用上,项目部组织人员进行市场调研、驻厂监造;在优化设计上,从各装修队伍中抽调专业设计师,组成设计深化小组,主动对接设计院;针对幕墙、细部节点、室内装修、变形缝等重点工程部位,制定了针对性较强且包含施工规范和标准的装修专册,指导施工,确保装修质量。

智能技术全过程应用

京雄城际铁路是国内铁路首次全线、全专业、全设计阶段的BIM应用。在雄安站房建设过程中,智能技术全过程应用既是站房建设的加速剂,也是工程质量的有力保证。

为实现“智建”雄安站目标,项目部联合建设单位及其他参建单位成立了“BIM、智能建造、信息化技术、清水混凝土、绿色建造”五大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和课题攻关。

“雄安站开工建设伊始,便做了数字建造与信息智能化建造基础工作,以实现BIM技术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打造‘智能化、科技化、绿色化’全周期智慧工地。”项目部科技部部长郑河舟说。

施工中,建设者多工序运用BIM技术,实现工程建设提速增效,利用BIM+放样机器人快速、精准、智能、操作简便、劳动力需求少的优势,将BIM模型中的数据直接转化为现场精准点位;通过BIM技术搭建清水混凝土柱钢模板、型钢柱及复杂钢筋节点等三维模型,实现可视化交底;运用BIM+GIS技术进行现场倾斜摄影,生成数字模型,更加真实地反映现场实际进度情况,能让项目管理者从多个角度观察施工现场,合理有效对现场进行施工管理。

“建设高峰期,施工现场百余台塔吊同时作业,通过深基坑监测、塔吊安全监控等应用,从源头排查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该项目分管安全负责人介绍,通过搭建项目级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劳务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塔吊防碰撞系统、吊钩可视化、扬尘监测系统、高支模监测等硬件设备以及质量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BIM模型等智能平台的集成应用,有效提升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进度、环保等管理效率。(完)

1.晨星资讯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晨星资讯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晨星资讯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晨星资讯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晨星资讯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