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路局

长白山下“打冰人”

字号+作者: 来源: 2021-01-18 21:49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尹晨曦 本报通讯员 王 强  巍巍长白山,群山连绵、沟壑交错。运营已有80余年的老岭隧道宛若一条人间'...

  ■本报记者 尹晨曦 本报通讯员 王 强

  巍巍长白山,群山连绵、沟壑交错。运营已有80余年的老岭隧道宛若一条人间银河,镶嵌在老岭主峰的深山密林之中,让天堑变通途。

  进入冬季,山里的煤矿、木材运输和百姓出行络绎不绝。老岭隧道因此成了拉动山区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出行的重要运输通道。

  由于年代久远、设备老化,每到冬季,老岭隧道边墙、洞顶的流水就会形成冰挂,危及行车安全。承担隧道维修任务的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每年都会安排4名至6名职工在这里驻守6个月,及时开展打冰作业,守护铁道线安全畅通。

  每天2时至6时,职工们就要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顶着寒风、扛着工具,进入隧道开展打冰作业。这段时间是夜间线路封闭时段,也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积冰“长势”最快的时段。近日,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当地气温达到零下35摄氏度以下。极寒天气加快了隧道内积冰的“长势”,他们白天也需要申请“天窗”,加密打冰频次,及时清除积冰。

  走进隧道,里面一片漆黑、冰冷刺骨。职工们借着头灯的光柱,一步一抬头,仔细搜索着隧道洞顶的冰柱,不时挥动打冰杆把四五十厘米长的冰柱从5米多高的隧道顶端敲击下来。

  走在前面的白山桥隧车间维修二工区班长宋吉涛用力抡起尖镐,一下接一下地刨向隧道侧壁和线路上的积冰。坚硬的积冰被他一点一点地砸碎,劈头盖脸地砸在他的脸上、身上。不一会儿的工夫,宋吉涛的衣服、鞋子就被浸湿了。

  随后,职工们将打下来的冰块装进编织袋,肩扛手提地运至隧道外。这些袋子足有三四十公斤重,冰少时能装二三十袋,多时要装六七十袋。一次作业下来,他们需要往返10余趟,累计步行11公里。结束作业,职工们个个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汗水和哈出的气很快就在他们的头发和眉毛上凝结了一层晶莹的冰霜。

  “我记得住每一处渗水点,还能根据气温变化判断冰柱的‘长势’。这几天太冷了,像这样10厘米左右的冰柱,1小时就能长1倍。”

  “我们这活儿看似简单,却也讲究门道。就说这刨冰吧,劲儿小了刨不动,劲儿大了会被掉落的冰块、溅起的冰碴碰伤……”

  “打冰怕的是早晚温差过大,如果白天气温高,隧道渗水就多,晚上再一降温,冰柱就长得特别多、特别快。只要冰柱不停地长,我们打冰就不能停……”

  职工们边干活,边相互分享着“独门秘籍”以及工作中的苦与乐,寒冷与疲惫就在朴实的笑语中消弭了。

  在老岭隧道口,30平方米的巡守房是职工们的“温馨港湾”,被他们收拾得整洁舒适。一铺大火炕把屋子烘烤得暖暖和和,电视机播放着职工们喜欢的节目,这是他们辛劳之余最爱的消遣。

  白雪覆盖下的群山一片寂静,唯有火车风笛声、镐锹敲击声,以及火苗舔着锅底发出的噼啪声,成为职工们生活中为数不多的鲜活气息。在这荒无人烟的深山中,职工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支撑他们的是赤诚的热情,是守护旅客安全出行的信念。

1.晨星资讯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晨星资讯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晨星资讯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晨星资讯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晨星资讯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