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五局

【川黔线抢险捷报】抢险模范人物谱之三

字号+作者: 来源: 2016-08-31 16:3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此次抢险过程中,中铁十五局负责施工K119+250~K119+600段,位于赶水岔滩火车站小里程侧。主要工程量为350米洞身,24000立方洞身及外侧回填,605米抗滑桩。该'...

在此次抢险过程中,中铁十五局负责施工K119+250~K119+600段,位于赶水岔滩火车站小里程侧。主要工程量为350米洞身,24000立方洞身及外侧回填,605米抗滑桩。该段是全线施工里程最长,实体工作量最大,施工场地最狭窄,便道运输条件最为艰苦,投入人员、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资源要素最多的施工标段。时间可以流逝,设备可以离开,但是50余天的抢险过程仍然历历在目,全体抢险人员在酷暑、暴雨中奋勇施工的场景怎么也忘不掉,总觉得要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

就像中铁十五局总经理张喜胜在表彰大会上说的,要认真挖掘抢险精神,认真总结提炼本次抢险彰显出来的抢险精神,高度关注此次抢险涌现出来的好员工、好干部、好党员、好队伍,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升华,放大抢险的精神成果,教育全集团广大员工向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学习。

今天,我们带来的就是抢险模范人物谱。

王书伟:在川黔线“6.28”水害抢险工程中,王书伟任副指挥。作为抢险现场的负责人,在抢险工程上场伊始,王书伟就一直坚守在抢险现场。为了督促现场施工进度、质量、安全,他白天在现场亲自监督指导施工的每个环节工作,哪个环节施工慢,哪个环节有问题,他都了然于胸。晚上开完交班会后,他会把现场全程走一遍,确保每个环节没有问题后,他才回去休息。为了方便工作,王书伟经常自己骑个电动车去工地。重庆的雨来得快去得快,往往是他刚到工地,雨就下了起来了,躲都没地方躲。雨水慢慢湿透了他的衣服、鞋子,可为了不耽误工期,他几乎每次都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在工地上进行指挥。在施工高峰期间,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中午时段地表温度更是接近六十多度。因心系进度,王书伟在工地一呆就是一整天,在毒毒的日头下,他的衣服像被水洗过一样。嗓子也是经常好了哑,哑了好,有时甚至说不出话来。工程通车前,业主要进行表彰。本来已经在获奖名单里的他硬是把奖项让给了别人。他说,别人更辛苦,我只干好自己的活就够了。

刘立山:在6.28川黔抢险工程中,为了使测量工作走在前面,服务好每个工班,不耽误每一道工序,测量队长刘立山在人员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和测量组的成员采用24小时工作制度,不分昼夜,随时随地随叫随到,在119+250至119+290右侧基础开挖时,全站仪就架在基坑边上,从早上上班一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直到标高和宽度合格结束后,他才去休息,仅仅休息了2个多小时。因为第二天工人上班就要继续进行新的测量放样,在119+400-129+410立拱架时,为了保证准确就位,他和工人一起待在边墙上,亲眼看到每一榀拱架精确就位才下来吃中午饭,这时已经是下午3点15了。在混凝土浇筑前,为了保证隧道净空,他不辞辛苦带领测量队员对每一道边墙模板进行校核,要和工人一样在钢管脚手架上攀爬,要像走钢丝一样站在模板钢筋上架棱镜支架,不放过每一处侵限,为了赶进度,他每天上班主动和工班沟通下道工序的放样时间,他问工人师傅最多的话就是:“师傅,下道工序大概还要多长时间,我好提前安排给你们放线的时间。”一天天下来,他喉咙肿了,痛得难以说话,别人劝他去输液,而他只是买了盒金嗓子含片,他说“这时候哪有时间看病,工地还在等我放线呢!”他的脸上被太阳晒破了皮,也只是用湿毛巾裹一会,只要工作起来,别人的衣服是湿了干,干了湿,而测量人员的衣服是是湿了就没有干过。在工期最紧张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连续几次都是在边墙上吃盒饭,为了抢进度,工人下班的时候是他最忙的时候,用他的话就是,“不占用工人师傅干活的时间”,工人上班他上班,工人下班他加班,工人换班他接着上班。

任琦:2016年7月10日,任琦被抽调到川黔线“6.28”水害抢险项目,任计划合同部部长,主要负责施工报表编制报送工作、抢险费用整理上报工作、合同管理、计量工作、成本管理及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川黔线抢险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他白天深入施工现场进度情况,收集资料汇总上报,核算成本、配合做好施工预算;晚上,汇总白天的施工统计资料,每晚与领导开会研究当天及明天的节点任务,还要研究探讨图纸和预算,经常是通宵的加班,看似简单的数据实则是需要大量的资料作为支撑的。在中铁十五局四公司的表彰会上,他被评为“川黔线6.28水害抢险工程劳动竞赛先进个人”。

刘磊:对于参加抢险的人员来讲,一个多月来各种苦痛经历接踵而至,水土不服,感冒发烧,上吐下泻,钉子穿脚。一样样身体考验冲击着所有抢险人员,但是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抢险工作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从抢险工作开始以来,刘磊便负责抢险工作中的设备管理。众所周知,抢险项目就是人工,材料,机械堆积而成。每样缺一不可,相互配合。时间空间的不断压缩成为设备管理的巨大难点。抢险初期,短短350米明洞线路上占据了11台挖掘机,3台挖掘机,4台混凝土输送泵车,其中还要有12台混凝土罐车相互穿行,仅有一条单行施工便道可供使用,加大施工难度,设备的协调调度使用,如何增加工作效率成为工作难点。每天最让其头疼便是面对24小时高强度作业,如何能保证高效。一台设备损坏,要在一个小时内候补到位。抢险项目远在重庆綦江赶水镇,离重庆主城将近200公里,每次候补机械,都是在一次次电话催促中到达工地现场,并要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直至项目接近尾声,一台台设备完成使命不断撤场,才算对项目服务到位。一场公司所有员工都前所未遇的抢险,让刘磊增加了对设备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积累更多经验。

王占奇:在长达50多天的抢险日子里,被大家喊的最多的名字就是王占奇,身为抢险项目办公室主任的他,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他时时刻刻保持工作状态,现场管理人员是12小时轮班,可他是24小时一直在坚守,即便是休息,为保证随叫随到,也要把电话放在耳边,怕由于疲劳和乏困听不到电话。有时刚合上眼,电话就响了,便马上起来处理事情。这种艰苦可想而知,但他从不叫苦、叫累,克服了后勤保障工作任务重、人员少、条件差等困难条件,团结配合,为奋战在施工现场的抢险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在工作中他即是领导的传达中枢,又是同事们的及时雨。有时事情紧急,领导着急联系不到某个人,他便想尽一切办法联系,电话联系不上就亲自跑过去,找到后立即派车,将其送到指定位置,保证了上传下达沟通顺畅。由于施工现场工作面狭窄,加之高温酷暑,向工地送饮用水变得非常困难,有时机械施工把便道占用,送水车无法进入到工地,王占奇就带着司机师傅一桶一桶的将水扛进工地,送到工人们的身边,一趟下来汗水便浸透了整身衣服。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汇聚起了整个抢险项目的后勤保障工作。可是他知道在这里为大家全心全意的服务,确没有服务到、照顾到家里怀有身孕的妻子,由于怀孕体质弱,在一次外出中,妻子晕倒在了公交车上,经医院诊断为神经性晕阙,后来就时不时的出现这种症状。听到消息后,王占奇心急如焚,多次想请假回去照顾妻子,但他看见抢险一线日夜奋战的队员们,便放下了这个念头,继续和同事们并肩作战。

(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党委宣传部 中铁十五局四公司党委宣传部)

1.晨星资讯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晨星资讯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晨星资讯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晨星资讯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晨星资讯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