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一局

“茶马古道”蝶变背后的“成昆精神”

字号+作者: 来源: 2021-09-10 10:3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张 婕 于玲玲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20世纪50年代'...

张 婕 于玲玲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20世纪50年代,为改善大西南交通状况,促进资源开发,加强贸易合作,国家决定建设成昆铁路,并采用了大致沿古老“茶马古道”走向的西线方案,让这条沉寂已久的古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换言之,成昆铁路算得上是推动“茶马古道”实现完美蝶变的“突出贡献者”之一,它的建设让蜀道不再难于上青天,而这条“奇迹之路”建成背后的“成昆精神”更是万古流芳、代代传承。

  中铁十一局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中国铁建旗下的骨干企业,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正是这层特别的“身份”让他与成昆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昆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全线一次采用内燃机车牵引的一级干线,起自四川省成都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建筑里程1083. 32公里,运营里程1100公里,过桥梁991座,穿隧道427条,沿线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等10余家施工单位,以及沿线地区民工共30万人建设而成。其中,铁一师施工的管段位于成昆线南段,一 (平浪)昆(明)段和新(江)黄(瓜园)段。一昆段长78.06公里,新黄段长43.0公里,分别于1966年12月和1969年9月铺轨通过。

  截至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铁一师共完成路基土石方1063.7万立方米,隧道50座,桥梁118座,涵渠256座,正线铺轨172.82公里,站线铺轨53. 74公里,房屋41384平方米,通信1850对公里,完成投资43042.54万元。

莽莽成昆路 巍巍铁军情

在历史回眸中追忆“英雄之魂”

  “小同志,在哪里修路?”

  “成昆铁路。”

  “干什么工作的?”

  “在全断面开挖隧道负责电子爆破。”

  ……

  时至今日,胡清碧还忘不了当年作为中共九大代表,周恩来总理同自己亲切交流的画面。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的她早已耳鬓斑白,皓首苍颜。但回想起军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她仍旧心潮澎湃,感念深切。

  胡清碧是铁一师的工程师,爆破专家,中共九大代表,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1965参军入伍,从此随部队转战南北19年,先后参与了成昆、襄渝、兖石铁路的建设,于1984年转业离开部队。“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我们铁道兵战士奋战蜜蜂箐2号隧道的场景时,我都难以忘怀!”谈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会战,胡清碧毫不犹豫地道出了蜜蜂箐2号隧道。

  1966年,一昆段工程进入最为紧张的决战阶段,而蜜蜂箐2号隧道作为决战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工程之一,让老铁道兵们吃尽了苦头。这条隧道全长1338米,在成昆线虽算不上长大隧道,但因其出口石质坚硬难以掘进而“远近闻名”。为打通隧道前端几百米的“顽固”地带,他们创造性地采用日式液压钻臂式凿岩台车全断面开挖、毫秒电雷管爆破、锚杆喷混凝土支护等新技术提高工效,加快施工进度,最终抢在11月底贯通了隧道,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其中,施工中采用的日式液压钻臂式凿岩台车全断面开挖开辟了全铁路系统使用全断面凿岩台车的先河,对之后同类型隧道施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据胡清碧回忆,为了按期打通隧道,她和战友们连续四五个月每天4班倒,连轴转,没有休过周末和节假日。而某夜凌晨,那场突如其来、惊心动魄的泥石流,给了他们重重一击。灾难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但同志们化悲痛为力量,一边寻找、掩埋烈士遗体,一边擦干眼泪,清除淤泥,擦洗机具,迅速投入到施工中,他们用行动挑起了遇难战友留下的担子。“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深深体验到‘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精神。”胡清碧说。

  在成昆铁路千里的工地上,战士们在大渡河、金沙江滩上搭建草棚,在深山野谷里砌石垒灶,在高山顶上修起悬空的便桥。工地的公路便道没有修通,筑路战士就肩挑人抬,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大桥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们‘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一件抬上人迹罕到的高山……这是老铁道兵们奋战成昆铁路的真实写照。

  成昆铁路于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曾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是谁在“禁区”创造奇迹,让天堑变通途?搭乘成昆列车,走进时光隧道,是三十万像胡清碧一样的筑路军民——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让“成昆精神”在大山深处谱写出一曲英雄的赞歌。

“传奇之路”再造传奇

在历史淬炼中绽放“精神之光

  建成成昆铁路,是一个奇迹;守护好成昆铁路,又何尝不是奇迹?

  在成昆铁路建成50余载的时间里,不断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害等重重挑战。灾害导致铁路停运,交通受阻,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的“接班人”--中铁十一局“挺身而出”,在“传奇之路”上再续当年铁道兵的传奇。

  “铁路施工单位虽然很多,但我们需要的是有着丰富隧道施工经验,同时具备抢险能力,而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队伍。”

  “中铁十一局有着铁道兵的‘血脉’,他们有经验,有实力,让他们上!”

  2019年8月14日,受持续降雨影响,成昆铁路甘洛段凉红站至埃岱站区间路段K310公里处右侧,突发高位山体崩塌,造成线路中断。紧急时刻,国铁集团做出了如上决定。

  经铁路部门联合设计、有关地质专家实地踏勘,最终确定了改线新建2公里,开通一座新隧道,以及在灾害地段新建近2公里的“绕线方案”。中铁十一局主要施工任务是新建岩岱隧道1座、隧道进出口路基2段、新建钢架桥1座以及既有埃岱1号~3号隧道的加固。接到通知后,中铁十一局五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抢险改线工程项目部,设置6处施工横通道,共计12个正洞作业面施工;按照总工期、阶段工期、节点工期要求,将施工任务分工区、工序、班组逐级分解;采取对各保障组、工区、施工队伍和班组分别考核、分开实施的考核奖罚措施……最终600余名建设者克服了施工组织难、工期紧张、疫情肆虐等难题,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了全部工程。

  飞檐走壁、守山望石……作为铁道兵的“后裔”,“中铁十一局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条“传奇之路”,让“成昆精神”在历史的淬炼中熠熠生辉。

一颗“红心”代代传

在历史长河中赓续“成昆精神”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铁道兵,他时常给我讲起他和战友们修建成昆铁路的故事。如今我接过他手中的旗帜,参建成昆铁路复线第二长大隧道,我一定要传承好‘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看着贯通后的德昌隧道,技术员小梁自豪地说道。“我想,父亲一定会为我骄傲的。”

  历经50余年风雨,成昆铁路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成为推动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沿线地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50余岁的老成昆与正修建的新成昆,跨越半世纪,将在祖国的大西南并行交会。而新时代的“铁道兵”将继续怀揣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红心”,铭记忠诚,承载信仰,延续希望,让“成昆精神”历久弥新。

  成昆铁路复线是在既有成昆铁路基础上新建或增建二线的铁路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全线分成都至峨眉段、峨眉至米易段、米易至攀枝花段、永仁至广通段、广通至昆明段,采取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改造,目前全线仅剩四川境内的峨米段尚未开通。

  中铁十一局在成昆铁路复线先后参与了三段铁路的建设,主要涉及永广段、米攀段、峨米段的部分工程。其中,永广5标承建的全线第一长隧——骄子山隧道于2016年9月22日顺利贯通,较计划工期提前了10个月,刷新了近20年来云南铁路建设长大隧道施工的新纪录;龙川江三线大桥于2017年11月7日顺利转体,创下了世界铁路桥梁墩中转体高度41.4米、单体重量7350吨等施工纪录,填补了国内外桥梁施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米攀4标承建的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总发隧道于2017年5月16日顺利贯通,海控湾特大桥于2018年12月20日完成主体工程。峨米15标承建的德昌隧道是全线重难点、高风险、关键控制性工程,是一块极难啃的“硬骨头”,于今年4月21日顺利贯通,为后续“昔格达”地层软岩变形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逐渐取代了“茶马古道”的作用,“成昆精神”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发展升华到“坚守实干、创新争先”,一代代“中铁十一局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赓续“成昆精神”。(审稿/侯利)

胡清碧操作电爆破

蜜蜂箐2号隧道全断面开挖的洞外场景

首列货车通过岩岱隧道

全国首例墩中转体桥——成昆复线龙川江三线大桥

海控湾特大桥做桥梁上部施工准备

成昆铁路复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德昌隧道进口

1.晨星资讯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晨星资讯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晨星资讯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晨星资讯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晨星资讯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